點擊電子屏幕上的“取件”,輸入手機號和動態密碼,“嗒”的一聲,柜門彈開,家住南肖埠小區的大學生王逸欣十分熟練地幾步操作,就取到了寄存在E郵柜里的快遞郵件。
“現在到郵局寄信少了,在這里看到‘郵政'的標志感覺還蠻親切的!”看著智能“E郵柜”左上角印著的“中國郵政”四個墨綠色大字,王逸欣告訴記者。
揮動魔法棒的正是“信息化”的注入。信報箱時代開始走向智能交換箱時代,信息化武裝的投遞員也成了走向百姓家門口的移動終端。據統計,截止到目前,浙江省各市和31個縣已建成E郵站321個,其中杭州246個。
信報箱突圍
“信報箱規格統一,只能塞進報紙和雜志”,省郵政公司企業發展部陳經理介紹說,“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使得快遞量激增。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3年全國快遞企業完成快件量92億件,其中浙江省完成16億件。一方面,杭州主要的幾家快遞公司日投遞量均在100萬件以上,其中40%不能一次性完成投遞,也就是說每天有40萬件快遞需要再次或多次投遞,另一方面,許多小區的物業、門外代收包裹不堪重負,郵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
一直努力用“信息化”來為郵政瘦身轉型、以輕裝上陣的省郵政公司,把新的突破口放在解決城市快速投遞“最后100米”的E郵柜上。E郵柜是一個基于信息技術,實現郵件無人交接的智能平臺。相對人工服務,更加安全并具有較強的私密性,不僅能實現24小時自助取件服務,今后還可拓展至寄件服務。
按郵政的設想,E郵柜,每一組都由幾個大小不一的柜子組成,投遞員把快遞或者信函投遞到E郵柜中存放,收件人會收到一條包含開箱密碼的動態短信,憑密碼就能夠在任何方便的時間開箱取件。
據初步測算:全省共有10900個社區,1250幢200人以上的寫字樓,114所學校、200多個校區,70多個各級政府部門,都能進行信報箱“升級”。建設信息管理系統、布放柜體、場地裝修,要完成這一浩大的整體升級,初步估算需要10億投資。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為了加快電子商務大省建設步伐,解決電子商務郵件“最后100米”投遞問題,省電子商務廳召集郵政與幾家民營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參加專題研討,共商解決大計。
如果各家電商和快遞企業各自為營,不能有效整合資源,就會造成資源浪費。省商務廳電商處負責人盧成南向記者展示了一份由省商務廳和省財政廳聯合下發的最新文件:“全省已經確立了杭州、溫州、金華三個試點市,每個服務網點按照1萬元/個的標準給予補助。”
目前,我省E郵站建設采取全自助、人工+自助和全人工等三種模式。在高校、機關、社區、寫字樓等地提供包裹自取、二次投遞及其他便民服務。
截止到目前,省內321個E郵站,累計投遞快遞郵件11萬件,其中各社會快遞公司郵件10.46萬件,占95.1 %。浙江E郵站建設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也受到廣大電子商務包裹用戶的廣泛歡迎。
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和推動下,浙江省郵政公司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在全省建成一萬多個E郵站,今年全省計劃建成1500個,其中杭州1000個。
信息化助推轉型
實際上,智能交換箱并不是浙江郵政信息化轉型的唯一嘗試。
就在幾天前,杭州市第七屆攝影節開幕,“攝友”們在景區邊散步,邊拍下他們眼中的杭州美景后,即可在附近服務點免費打印出帶“美麗杭州”郵資的明信片,寄送到世界各地親友的手中。平時,每個人還可以通過郵政研發的手機app,隨時隨地實現這一功能。“把美麗家鄉寄出去”的策劃,成功融入了“信息、創新、文化”三大元素,使傳統的郵政業務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農村,信息化使村郵站有了蓬勃生命力。據統計,截至13年底,全省2.6萬個村郵站中的近1萬個信息化村郵站,累計提供擴展服務1502萬筆,涉及服務金額22.12億元。累計提供小額助農取款服務17.8萬筆;累計完成小額助農保險4979份;在66個局疊加惠農彩票服務。
依托村郵站網絡,不僅郵政信息服務深入農村,時鮮農特產品也找到了進城路。早上剛從樹上采摘下來的時鮮水果,通過郵政物流網絡和新型投遞網,第一時間送到全省各地市民家里,不但讓城市居民飽了口福,還幫助果農擴大了銷路,增加了收入。2013年,“浙鄉郵禮”共配送農產品12.6萬箱。
在城市,新型報刊亭,通過信息化改造后,不僅能通過全省聯網的LED信息化平臺時實滾動播放新華快訊、各級政府公共資訊及業務宣傳,還能提供一系列便民服務。據統計,全省共有報刊亭2571個;2013年,全省報刊亭累計提供便民服務481萬筆,交易金額3.55億元。
從一只信報箱的智能升級,通過建立郵政城鄉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服務社會民生,我們看到了作為傳統企業的郵政正在經歷信息化的蛻變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