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箱是城市公共服務的終端,也是家庭獲取外部訊息的接收器之一,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是至關重要的,不可缺失。在很多發達國家,它的用途不僅是收寄私人信件,還承載了接收電信、金融、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各類對賬單、繳費單據以及交通、稅務、法院等部門的行政文書的功能;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信報箱建設關乎城市形象、衡量城市文明程度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可以說,信報箱就像是城市的“神經末梢”,這條渠道暢通無阻,它就是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無限延伸;這條渠道一旦受阻,這就成了公共服務的“終點”。
但是為何很多城市沒有做到普及信報箱的使用呢?其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信報箱建設沒有納入居民住宅樓房設計、建造和驗收的強制性規范,一些老舊居民住宅樓房沒有安裝信報箱,形成歷史欠賬;其二,隨著房屋所有權、使用權以及房屋建設單位、管理單位的不斷演變更替,已建信報箱的維修工作難以確定責任單位,難以落實維修資金。
現如今不同了,有明確條文規定,要解決好信報箱普及的問題,得從增量和存量上下功夫。按照國家郵政局的規劃,信報箱建設將按照“確保增量、推進存量”的原則,一方面確保新建居民樓全部按規定標準設置信報箱,另一方面通過對舊居民樓信報箱的補建和更新,實現全國城鎮居民樓信報箱基本全覆蓋,信報箱安裝完好率不低于80%。住房城鄉建設部頒布的《住宅設計規范》,明確了新建居民樓信報箱設置的強制性,解決了信報箱建設中的增量問題,確保不再欠新賬。